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新篇章
元描述: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探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总目标、重要原则和关键举措,并结合房地产、新兴产业、扩大内需、法治建设、教育改革等领域进行详细解析。
引言:2023年7月19日,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此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
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号角。
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重要原则
《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六条重要原则: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政治保证,确保改革方向正确,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根本目的,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坚持守正创新:这是方法论,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断开拓改革新境界。
-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这是根本路径,通过制度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是法治保障,将法治精神贯穿改革全过程,确保改革依法有序推进。
- 坚持系统观念:这是思维方式,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形成改革合力,推动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三大板块:全面部署各领域改革
《决定》共分三大板块,全面部署了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
第一板块是总论: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第二板块是分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包括:
-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促进公平竞争。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经济增长引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 扩大内需: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第三板块是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对改革的领导始终坚强有力。
-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重点领域解析:聚焦发展新动能
《决定》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了深入部署,释放了明确信号。
房地产市场:稳中求进,构建发展新模式
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处于调整过程。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而强劲的动力支撑。
重点要在三方面持续发力:
-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新政策,切实做好保交房工作,盘活存量商品房和土地资源。
-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 扩大国内需求: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我国形成了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一批优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向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
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的部署,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 形成一批新兴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扩大内需:发挥市场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面对新的国际环境,我们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不断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同时,要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内需潜力大,内部可循环,只要办好自己的事,就能够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行稳致远。
法治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应当贯彻以下重要原则:
-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法治中国建设正确政治方向。
- 坚持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从法治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实施。
-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各方面。
- 坚持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加强宪法实施、履行宪法使命、维护宪法权威。
- 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统一: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
教育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
我们将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着力强化高校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高校的优势。
- 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 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
常见问题解答
1.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何在?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改革是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创未来发展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2. 为什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
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 如何理解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就是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勇于探索、敢于突破,不断开拓改革新境界。既要守住我们制度的根本方向,又要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制度。
4. 为什么强调法治建设?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改革顺利进行的坚强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5. 如何看待教育改革?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
6. 全面深化改革的未来展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结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